当前位置:首页>  魅力临沂 >  企商观察 >

揭秘临沂人爱吃的高桩馒头为何那么香!

来源:大众网临沂 时间:2020-05-20 分享到
资讯导读

“上冶的馒头——高桩的”,这是费县上冶镇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多用来夸赞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的人...

  “上冶的馒头——高桩的”,这是费县上冶镇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多用来夸赞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的人。5月19日上午11时,“追临沂‘沂起’奔腾·寻找临沂文化符号”活动走进费县上冶镇,有幸见证站着蒸的馒头的诞生,品尝香甜浓郁、味道高一等的高桩馒头。

  高桩馒头,又名签子馒头,呛面馍馍。因为外形比一般馒头高挑,身形细长,插于一根根桩子上蒸制而成而得名。色泽白而光洁,质地松软。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质地松软却咬劲十足,筋道却又不干噎,细细品尝,一丝小麦面粉的醇香和甜意让人备感满足。

  今年52岁的潘有春,自小学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高桩馒头,谈起高桩馒头的制作工序,他如数家珍,从淘洗小麦磨面、发酵老面、和面、装锅、蒸制、出锅等几道工序,潘有春亲力亲为。走进店里,老潘正弯着腰往签子上串制面团,老潘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面团串制的高度也十分重要,高度偏高,馒头就会超出木桩,卖相就不好看了;高度偏低,馒头站不起来,蒸出来的馒头不够高挑,也就不算是正宗的高桩馒头。待一排排面团站起来,潘有春与店员合力将“白瘦子”们放入蒸笼,静候站着蒸的馒头的诞生。

  “老潘,出锅了!”店员的一声吆喝,潘有春迅速跑向蒸笼处。潘有春微微掀开笼盖一点缝隙,放出蒸笼的热气,一股清新浓郁的麦香扑鼻而来。当里面的热气散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完全打开笼盖,一个个热气腾腾、组织紧密、大小均匀的高桩馒头煞是可爱。热气散去,馒头的热度也稍稍降低,潘有春将一个个馒头取下来,“这馒头取下来也不会回缩的,面团串上去多大,出锅后的馒头也会多大。”潘有春拿起一个馒头向镜头说道。

  熟悉高桩馒头的人都知道,潘有春家的馒头分量十足,2.5元一斤,一斤4个馒头,但任意四个馒头都会超过一斤。“我这样做既是一种诚信,也是一种感恩,多亏了大家的喜爱,我们老潘家的高桩馒头才能延续这么多代。”潘有春解释说。

  “最小的买卖,最大的诚信”是费县上冶镇自古至今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方水土和经商文化的滋养,给了潘有春最好的回报。如今,老潘家的高桩馒头销往青岛、济南、上海、温州等地,深受广大面食爱好者的喜爱,闻名全国。

声明:本网发布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出处/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等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shianly@126.com

相关资讯

分享本站到

Copyright © 2022-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食安临沂网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北城新区武汉路   邮箱:shianly@126.com    0539-8112315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2383号   鲁ICP备2022018697号-1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