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两山银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2021年6月21日,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在费县揭牌运营。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源密不可分,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晶产物。自然资源作为生态产品的自然本底和供给主体,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自然资源部门应当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供给者和重要管理者。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研究工作。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形成,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评定出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2个。为宣传推介这些典型案例的好经验好做法,“山东自然资源”公众号将对22个典型案例进行逐一介绍,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参考借鉴。
费县“两山银行”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临沂市以“两山”理论为指引,选取费县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为推动绿色发展赋能增效。2021年6月21日,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在费县揭牌运营。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案例背景
临沂市生态资源秉赋突出,“沂蒙好风光”闻名全国,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费县作为临沂市的卫星城、后花园、水源地,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历史厚重,县域森林覆盖率达27.4%,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坐落于费县南部山区的马庄镇核桃峪村,种植核桃3000余亩,有百年楸树3200余棵,村内“千年流苏树”每逢花开时节就会呈现“树覆一寸雪,香飘十里村”的盛景,该村也成为独具特色的“网红村”。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摆脱“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窘境,成为临沂市各级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抢占这一政策“风口”,在充分调研论证、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确定在费县开展“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破解农村产权要素拓展转化的“堵点”、乡村振兴投入不足的“痛点”和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难点”问题。6月21日,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在费县揭牌运营,马庄镇核桃峪村的8个贷款主体以流苏树、楸树、核桃树等生态资源作抵押,首批获得总额750万元的生态金融贷款授信额度。
主要做法
(一)围绕十类生态资源,明确“两山”转化范围
准确把握上级政策,聚焦县域资源优势,科学构建生态资源产品体系。一是确定生态资源适宜转化范围。针对存在于乡村并具有经济、生态、人文、历史价值的资源资产及其衍生物,以转包、出租、担保、抵押、授信等形式进行盘活、经营、开发。目前,共有十类生态资源纳入转化范围,包括农户承包耕地经营权,村集体经营性、非经营性、宅基地等建设用地、建筑物使用权,村集体林地、荒地等经营权,矿石、砂、奇石经营权,水利设施经营权、水资源水面使用权、水生动植物养殖权,国家和村集体所有古树、古村落、古街经营权,特色农产品商标、地理性标志品牌,国家投入扶贫资金等形成资源资产,耕地资源保护、林木资源固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碳汇能力,地方戏、费县手绣、红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建立生态资源云数据平台。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关信息数据,通过网格化监测调查手段,对已有调查数据和尚未调查的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产品,调查登记数量、坐落位置、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开发利用情况等信息,搭建开放共享的生态资源产品云数据平台。目前,平台数据实现402个行政村(居)全覆盖,录入产权信息24.6万条,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6.71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3.34亿元、集体资源性资产50.84万亩。三是创新生态资源评价机制。参照临沂市《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核算办法(试行)》,结合费县实际,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生态资源的功能属性,制定反映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办法,建立“绿水青山”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费县“两山银行”服务中心
(二)强化三个要素支撑,搭建“两山”转化平台
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领,完善支撑要素,夯实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基础保障。一是建立组织运营机构。成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体化运作平台——“两山银行”(费县城资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作为山东城资国有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一级子公司,融合评估机构、担保机构、金融机构等功能,对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提升、市场化运作。下设综合管理、收储登记、评估担保、金融服务、资产运营、风险防控六个部室,开展调查、储备、评估、核算、流转、策划、增信、提升、开发等转化赋能的全流程业务。二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费县出台《关于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赋能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十类生态资源资产度量、盘活、赋能、授信、交易、经营、变现等目标和路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24个配套文件,形成“1+10+N”制度体系,确保改革试点有章可循。三是强化基础要素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生态补偿资金,建立试点建设项目库,助推东蒙乐华田园综合体、利山涧农业科技开发、后乡土文化旅游等一批示范性项目落地实施。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对于“两山银行”开发项目,优先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空间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另行安排一定土地指标予以重点支持。
费县“两山银行”成立暨生态产品首批金融贷款发放仪式现场
(三)建立四种变现形式,打通“两山”转化路径
坚持分类施策、精准用力,推动各类生态资源整合变现、提质增效。一是集中收储零散资源。原则上在村集体组织区域内将零星分散的生态资源,按照“相对连片、自愿有偿、方便开发”的原则,分类制定收储标准,以租赁、入股等形式集中收储,根据开发方式、开发方向、开发期限进行连片整合、系统优化、配套升级,使其更具有规模优势和可开发价值,实现“细碎化”资源整合聚集。二是运营提升低效资源。对收储的长期闲置、沉睡的低效生态资源,根据其所在区位、资源特色、开发强度等情况进行分类包装、精心策划、精准开发,实现“低效化”资源提质增效。一方面,由费县城资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自身经营;另一方面,形成招商文本,精准对接社会资本等投资经营主体,最大限度提升闲置低效资源的利用价值。三是增信推动资源变现。由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担保、评估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已确权的产权,直接开展抵质押贷款业务;为尚未或不能确权登记、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的苗木、奇石、古树、古街、古村落等资源性资产和文化资源提供背书,以担保、授信、托管、承诺收购等形式为主体增信,实现“休眠化”资源激活变现。四是赋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主动融入临沂市乡村振兴“三步走”、主动对接长三角的整体布局,依托胡阳西红柿、费县山楂、费县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以品牌授信、股权投资、导入业态、资源处置等形式,带动村集体增收,构建“收储—处置—反哺”利益链接机制,实现“特色化”产品焕发生机。比如,东蒙镇后石沟村由党支部领办果蔬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的形式,与14个种植大户联合建设400亩高效农业基地,今年预计村集体增收8万元;杨家庄村流转土地300亩,与临沂农发集团联合建设蔬菜大棚,既扩大了规模经营优势,又保证了上级扶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费县马庄镇土山后村千年流苏树(流苏贷)
工作成效
(一)创新了金融信贷产品
费县“两山银行”联合恒丰银行、中国银行、农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山东省农担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8大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成功运作“种植贷”“养殖贷”“品牌贷”“强村贷”“社会化服务贷”“木业贷”等普惠金融信贷业务356笔,信贷额度达到4763万元,其中马庄镇土山后村以一棵千年流苏树抵押贷款230万元,豆黄金食品有限公司以“豆黄金”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1800万元,云瀑洞天景区以“指动石”为抵押贷款600万元。
费县云瀑洞天景区“指动石”(奇石贷)
(二)盘活了低效土地资源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大力开展土地资源盘活。目前,推进土地资源转化案例5个,流转、盘活分散低效土地5950亩。其中,费城街道引导5个村集体和农户,将2050亩土地租赁给专门运营企业,成功运作2个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东蒙镇流转8个村3200亩土地用于乐华田园综合体建设,农户土地收益1200元/亩/年,项目带动就业2000余人,实现了土地资源增值和“外溢”;薛庄镇彩山前村借助毗邻天蒙景区、“江北第一桂”、“博士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探索“文旅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民宿合作社,流转宅基地74户,改建茶舍1户、“鲁派”样板民宿6户、户营特色民宿67户,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源,“美丽资源”变成了“美丽经济”。
费县彩山前村特色民俗
(三)提升了资源规模效益
通过支部引领、大户带动的方式,利用资源的规模经营优势提升资源的规模效益。如东蒙镇后石沟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利用村集体的自有资金、建设用地与14家种植大户联合形成400亩规模的果树专业合作社,产生了资源规模经营的“聚集效应”。如东蒙镇杨家庄村流转农户土地300亩,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建设蔬菜大棚,并与临沂农发集团联合经营,即确保了扶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又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经营的效益。
报送单位:费县农业农村局
专家点评
谭荣,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费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主要是针对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费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由一套“组合拳构成”,具体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对生态产品“客体”进行调查、登记、确权、评价等,为价值实现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体”和配套政策,比如成立“两山银行”(费县城资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等;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尤其是通过“分散资源集中化”、“银行授信助推”等措施,实现政府、市场和农村集体等多主体经营生态产品的局面。
为了解决产业化前期成本投入大、市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费县通过创新金融信贷支持产业化的前期成本投入,通过国企整合分散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立平台等,降低了产业化前期成本、市场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产业化规模效益。同时,在政府提供调查、登记、确权和评价等必要的公共服务和政策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国企、市场民营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协同,进一步提高市场供给端的治理效率。
经营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高度依赖当地的市场条件。如何进一步激活费县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对乡村生态旅游项目、乐华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的市场需求,决定了该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绩效。
来源:山东自然资源
声明:本网发布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发布,版权归原出处/作者所有,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等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shianly@126.com
相关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 企商观察丨临沂营养健康协会名誉会长武新晓入选“中华美食工匠”和“中国烹饪影响力人物”...
- 食安动态丨沂南开展“守护佳节专项行动”,维护节日食品安全...
- 食安动态丨罗庄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
- 乡村振兴丨创建共富沂蒙好例 — 临沂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综述...
- 乡村振兴丨沂南县委书记侯占夫到张庄镇调研乡村振兴建设工作...
- 食安动态丨罗庄区委书记彭波、区长张强带队督导节日期间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工作...
- 聚焦餐饮丨沂南县开展“年夜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
- 食安动态丨张宝亮调研节日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工作...
- 监管风采丨沂水县市场监管局开展流通环节“食安护佳节”行动...
- 监督抽检丨兰山区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强化流通环节春节期间食品安全...